谈球吧体育·(中国)全站app下载

欢迎来到谈球吧体育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美国博物馆展览谈球吧体育百年变迁

  谈球吧体育展览,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文物、展品通过展出手段如展柜、展板、环境、三元的、二元的、立体的或者光电手段传达一个信息给观众。展览的内容包括3个最主要的部分,第一是展览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第二是展览的文物、展品是什么,第三是展览的技巧。

  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是一个模仿的时期,那时美国的展览都是学别人的。第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是1879年一个法国人在美国费城作的展览,主题是费城100年独立纪念会。展出的模型有两只狮子、一个人、一个骆驼,看起来非常紧张、生动。这个展览展出以后,引起美国的轰动。虽然当时美国做的模型很简单,模型中的狮子、骆驼还有人都是很规矩的造型。用兽皮做模型的外皮,里面塞满稻草、碎布,要使动物站起来就用钉子钉,但是在当时很受欢迎。

  当时最一般的展览,从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展览大概就是集奇百宝箱,把博物馆所有的展品都展示出来,有什么就展出什么,就是为了显示富有,不像现在,我们都是把85%的东西放在库房里面。当时展览就好像旅行一样,看到好奇的东西就买回家,当时的收藏家去很多的地方,收回来的东西都是代表很富有的国家才有的,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种把所有的东西都展出来的方式,没有故事,没有类型。

  从1879年法国人来做了一个新的模型以后,又产生新的展览技巧,有3类:第一类是仿真生活环境模型。第二类是仿真群体模型。另外一类是原状布置居室。

  比如展出北美的老鼠的生活场景,仿真生活环境模型就是把老鼠生活中的不同的造型,比如站立的、倒着的,以及背景有水、有东西等不同生活状况显示出来。还可以配上弧形、立体的透视图,使展览有远景有近景,这是从当时的戏剧中学来的。当时的模型也已经有了改进,是用泥做成了模型以后再加上兽皮,比当时往兽皮中塞进草和碎布改善了很多。现在的军事博物馆、战争场面这样做的很多。

  当时的典型展览还有的是表现一群人在某个空间的生活的状况的复原。比如玻璃柜里面有灯光,灯光下复原一群印第安人的生活。曾经有一个人类学家亲自到了印第安之后,按照当时所见做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模型,很完整,还有故事在里面,能反映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所有的东西、摆设都跟真实的一样。这复原生活场景的展览一直流行到1930年,现在到上海还能看到,比如展示欧洲生活场景的展览都是用这个办法做。

  还有的展览除了复原人们的生活状况外,还把整条街、房子、车,都按当时当地的生活复原,像是活的历史。

  19世纪美国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没有什么贵族、富豪,因此对欧洲移民来的贵族的生活非常羡慕,就把当时欧洲人拆掉的别墅整个搬过来,重新安装。一直到1929年,所有美国大博物馆的展览都是按照这个形式来建的。比如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美国不同年代的历史发展,就用每一个展厅代表一个年代,每个展厅做成一间房子,展示所有收回来的东西。其他的博物馆也跟着这么做,当时非常流行。

  1920年到1945年是现代展览的兴起。现在我们看到一般的展览都是受这个阶段的影响。那个年代有特定的背景,有了爵士音乐,有了超现实主义,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了教育的普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以前展览的手法都是像做戏一样,没有文字,但从那个阶段,博物馆开始第一次用文字介绍展品,有没有文字决定观众是否可以看得懂。但是文字如果只有大学教授才看得懂的话,那博物馆一定不是观众喜欢的。

  1920年的博物馆建设进度很快,大概11天到12天就有一个新的博物馆建立。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的包豪斯式展览,包豪的建筑现在还有,它有3个特点,一个是精简工序流程;一个是不用古典工艺,而用新的现代材料;第三个是做展览的时候,里面的家具全配现代的,现代的艺术就要配合现代的家具,就把最现代的做出来。第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是1926年的一个现代艺术展,大概展出了300幅现代巨著,在23个国家展出。

  展示理念,就使展厅有了空间感。墙是白色的,没有画画,都变成干干净净的空间。以前展览都是把所有的展品放出来,从那时开始要做精品展览,每一个展览都有空间,所有的围墙都是白色的正方形,不用每期都改变背景。

  从1939年开始,由于工序的流程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所以临时展览开始受到重视。做临时展览也比以前花费少了,因为工序可以减少一点。最明显的是,当时的展览不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展厅里面,每一个东西都有一个空间,让观赏的人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二战时,美国参战了,之后是大战以后的冷战。1950年以后,美国人对战争非常敏感。打仗的时候,大部分博物馆也参加对日战争,当时的博物馆开放时间很多,给美国的大兵做活动场地。所有的博物馆都支持关于战争所有的展览。当时的一位馆长就说,和平的时候需要博物馆,打仗的时候更需要博物馆。

  当时有个名叫“家庭”的展览在美国所有的博物馆展出。展出的内容是照片,因为当时很多照片进入了博物馆,所以从400万张照片中选了500多张展出,展示68个国家各自的一个家庭。主题很简单,讲家庭的生、老、病、死、爱。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主题如此受欢迎?因为很多的杂志都是那个时候开始把照片放得很大,大家都喜欢。

  那个时候很多人不能旅行,不能到很多的地方去看,展览能把世界表现得广一些,成为一个很新鲜的媒体。

  另外一个重要主题是农民家庭。20世纪50年代,农民对美国的经济贡献很大,虽然后来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但对农民仍然非常感谢。为了感谢农民,就把农民的生活按照12个月份进行展出,从一开始耕种到最后的收获,对每个月的生活都做一个展览。从打仗又开始回归,体现了美国价值中的个人主义,美国是很注重家庭的,也点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当时的展览还体现了对电视兴起的回应。电视一出现,影响很大,电影院、餐馆少了很多人,但去博物馆的人还没有减少。不过博物馆也感到了危机,假如再这样下去,博物馆一定受到威胁。于是博物馆就自己拍电影,拍了以后在博物馆播放。此外,还跟电视台合作做节目。类似于我们现在电视上的鉴宝节目,3个馆长在那里,就某个很少见的文物开始讨论或者猜测,这个文物是做什么的,什么年代的,历史上有什么用途等等。参与节目的也不一定全是馆长,观众也可以,这种节目在美国很受欢迎。

  当时,高科技的展览也很受欢迎谈球吧体育。以上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但大部分的展览都是用展会、展馆做的,灯光很不够,文字也很一般。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剧变,博物馆发生了很大改变。博物馆开始反思,为什么要建博物馆,建博物馆是用来做什么的?群众不满意博物馆只能看,不能动手参与,也不满意展出的文物跟现在人的生活没什么关系,要求展览的主题跟现代生活挂钩。所以做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很重要,当时找了著名艺术家Andy Warhol来做展览。因为以前展览都是分类做的,比如陶瓷展览,就把陶瓷按年代展出。艺术家跑到库房,把里面的东西随意拿出来,有画、布,还有纺织品,把东西重新组合展出。

  1961年,加州一个科学馆是第一个可以动手参与展览的博物馆。那个时候对数学这种太抽象的东西,学生觉得很难学。这个展览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具体的办法做展览,让参观的人去动手实验。展品不单选文物,都是些很漂亮的东西。当时大家都对教育不满意,觉得在学校里面没学到什么东西。那个时候有了新的教育理论,说学习不是把东西背出来就完了,还要动手实践,所以那个时候科学馆与儿童馆兴起了。从1975年到2000年,每一年大概建9个科学馆,到现在也是不断地增加科学馆与儿童馆。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当时黑人运动高涨,黑人对种族歧视进行,要求平等。所以当时很多博物馆都要争取为黑人做博物馆。其中一个就是在一个平民区,给黑人建了一个以参观为主的博物馆。主题出自平民区,比如平民区的老鼠,当时平民区脏得一塌糊涂,通过老鼠传播瘟疫,于是就做了这个展览去讨论老鼠。

  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是表现吸毒,黑人很穷,很多孩子没有人管,所以就去吸毒。博物馆就找了一些照片,请吸毒的人去讲他吸毒的体验,这个展览出来以后,很多博物馆都要求去他们那里展出。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超级展览。超级展览,就是观众最少25万人,这样就开始发展到文化产业,做展览也可以赢利。做一个超级的展览,怎么选主题、怎么选文物、怎么去宣传?从那时开始大都会博物馆就开始做这种展览,一出来非常成功。成功的原因还有美国联邦政府负担所有保险费,这个保险费是很贵的,一般的博物馆负担不起。1975年以后,工业家、银行家开始作宣传,博物馆就拉了很多赞助。以前美国的博物馆,除了政府资助和门票以外,其他都是基金和捐款,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所有的商业展览都开始有赞助了。还有一点很重要,战争博物馆是非盈利的,免费的,就当时的环境来说,可以做成这种展览的只有美国人。英国虽然也有,但是不会这么多。而法国因为都是政府做的,根本不会投太多钱,所以也不会做出大型的展览。美国完全是以商业为主的。最开始做超级展览的大都会博物馆,被人们称作“超级之父”。

  上世纪80~90年代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博物馆开始检视展览主题,是以历史为主还是以现实为主?是单角度解读还是多角度解读?是用一个办法展览还是用多技术手段展览?这种思考开始以后,很多展览就好像开始用多角度解读。展览的说明也开始不光是由馆长来做,还可以有观众参与。另外,展览之前开始作市场调查,因为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找不同年代的人看同一个文物之后,把他的意见同时写出来给观众看。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主题是人类跟狼的关系。当时狼正在被消灭,数量越来越少。展厅的中间展示一群狼围攻一个小动物,然后再用小孩的游戏讲狼是怎么追鹿的,还有其他不同角度,比如录音带,访问不同的人,农夫、生物学家的意见,狼应该是继续生存还是应该毁灭,把大家的意见都反映出来。

  当时的博物馆不只是展示名人、伟人,也要展示一般的人、受苦的人。那个时候反思开始出现了,博物馆是为什么人服务的?展览只是为伟人、名人做的吗?有一个展览就是利用当时贫民区的环境,用他们住过的房子来反思当时移民到美国的、受其他白人欺负的人的生活状况。当时很多的移民都是做衣服的,中国很多早期移民到美国去都是做裁缝,展出他们到美国以后生活的状况,就把底层的、对美国非常有贡献的人的生活展示出来了。

  对于展览技巧而言,1993年是一个阶段性年份。展览开始变成文物剧场,跟看电影、电视差不多,观众坐在那里,展示地点摆放真的文物,还加了电影对话、闪电等技术手段,有时候真人走出来,好像是一个剧场一样。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改变是,展览改变了传统的一条龙式组织方式,形成了团队式的组织方式。一条龙就是馆长定了主题以后,先找规划写展览大纲,再找文物,再找器具。这样的展览,所有的决定都是每一个部门的人的决定综合,没有在一起讨论展览到底该怎么做;为了保证展览的成功,所有的展览都成为团队式的展览,通过很多办法,很多人一起讨论决定如何运作。

  21世纪,展览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不光要求到博物馆来看文化,还希望拥有博物馆的体验。比如说一杯咖啡成本很便宜,但是你到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很漂亮的咖啡馆,一杯咖啡要14.5美元,那不是喝咖啡,是喝体验。就好像衣服一样,昂贵的耐克,但非常流行,买的就是体验,这个概念可以用到现代博物馆。和朋友一起去博物馆,去看、去交流,环境非常舒服,心情非常愉快,没有压力。我喜欢看展出就看展出,喜欢看多久就看多久,你喜欢坐着也可以,博物馆就是要给你一个非常高级、非常悠闲的另外一种环境。

  (作者严瑞源系首都博物馆高级顾问,本文为实习记者李娜根据作者在北京第三极书局的讲座整理)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