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球吧体育·(中国)全站app下载

欢迎来到谈球吧体育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谈球吧体育论敦煌飞天形象在舞蹈艺术中的再现

  谈球吧体育摘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本文通过对飞天历史的追溯,对飞天形象在现当代舞蹈中再现以及其影响的探讨,来揭示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以期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开拓我国舞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注入新的活力。

  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谈球吧体育。常被喻为“满壁飞动”的敦煌壁画,其“动”的灵魂所在就是轻盈飘逸的伎乐飞天形象,“别具一格”的敦煌舞韵也漾溢着飞天形象的绝伦美妙。飞天被称为敦煌莫高窟的名片,其实她们不仅是敦煌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更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谈球吧体育。在今天,她们飞出壁画,注入时代精神,幻化成一个个神奇的舞蹈形象,弘扬了古老的文化,成就了舞蹈的传奇。

  “飞天”在佛教中也号称“香音之神”,最早来自天竺国(即今天的印度),但 “落户” 华夏大地后,逐渐演变,最终融入浩瀚的华夏文明之中。在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之后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飞天自初入西域到元代基本结束,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印记。早期飞天受西域风格影响较大,其造型多是身材粗短、脸型椭圆、上身且肩披大巾、腰缠长裙,是典型的西域形象,早期飞天最特别之处是飘带很短。北魏时期的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且略有丰满,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颇具豪迈大方的气魄。其最突出的变化是动感性增强。隋代的飞天变得姿态各异、丰富多彩,体型、脸型和服饰都有丰富的变化,飞天的姿态也丰富多彩。唐代的飞天形象更趋完美,也更具中国气派,敦煌飞天此时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达到了艺术顶峰,成为世界文化史独一无二的一颗明珠。因此在舞台再现飞天的形象,基本上以唐代舞风为依据。而五代以后的飞天逐渐趋于平庸、再无突破。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衰落,飞天也告别了曾经的辉煌。

  “飞天”可以说是在众多表现神仙世界的敦煌壁画中最令人瞩目的形象。它是佛教极乐世界的写照,却倾注了人间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并体现出人类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另外,各种艺术都是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根基在吸收、借鉴外来因素,突破自身传统中得以发展,敦煌飞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总体来讲,敦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一枝奇葩,更是舞蹈艺术中发展运用的瑰宝。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各类文化艺术开始复苏并逐步繁荣,舞蹈艺术同样如此。此时敦煌飞天得到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古老的飞天形象从壁画中飞出来,与时代精神结合,幻变成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舞姿重新呈现于世人面前。我国的广大舞蹈艺术者和艺术家们凭着探索中国舞蹈文化属性的自觉意识和不屈精神,经历十分艰难的创作过程,把飞天形象从由静态转换成动态,从壁画的二维空间转到舞蹈的四维空间,把“飞天”的形象成功的搬上了舞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妙感人的作品。

  1954年,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编创,资华筠、姚珠珠表演的双人舞《飞天》开创了“飞天”在舞台上重生的先河。这个作品极富敦煌舞蹈的韵味,惟妙惟肖地体现了飞天形象的精髓。并于次年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殊荣。使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新中国的舞台上复活,戴爱莲先生在创作中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元素,特别是绸舞,并结合中国所独有的敦煌舞姿编创了双人舞《飞天》,开启了飞天形象在舞台上开始了它再现、发展、繁荣的历程。而飞天形象在舞台上成功再现的又一见证是――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兰州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丝路花雨》是在敦煌壁画基础上创作的,那些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舞姿就是以经变伎乐里的舞姿为原型发展创作而成,其中“反弹琵琶”更成了享誉中外的经典舞姿。继《丝路花雨》誉满天下之后,敦煌舞蹈逐渐走入辉煌,敦煌飞天也不断出现在舞台上,并不断被创新发展。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多画在窟顶、佛龛的边角或是画在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作装饰之用。哪怕在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飞天也只是起着散花、歌舞、礼赞的衬托作用,或表现大型经变画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此外,在封建时代,飞天也有做“供养”之意。但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飞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2000年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大梦敦煌》让我们看到了崭新却魅力十足并有别于传统的飞天形象,该剧最突出之处是――用不同颜色的飞天,舞着不同的舞姿来象征或暗示主人公的情感与命运。剧中多次出现象征希望的绿色飞天和象征死亡的黑色飞天。剧中最大的创新就是“红飞天”了,在所有佛教壁画中绝少用红颜色,所以,敦煌飞天中就根本没有红色飞天出现。而在此剧中,红色飞天两度出现,并有不同的含义:一是象征着主人公的热烈爱情,一是预示着血色的结局,并衬托出强烈的戏剧冲突。

  另外,独占2008年央视春节晚会歌舞类节目鳌头的《飞天》也是敦煌飞天形象在舞台上一种创新形式的展现。它对敦煌飞天形象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在于:1、它又回归西域飞天时期短飘带的造型,这与以往被观众熟知的长飘带的飞天形象有所不同。2、它用一种新颖的形式(固定住演员的一个腿)把“飞天”们固定在一个不变的位置,颠覆了飞天“满壁飞舞”的形象却同样营造出“满壁飞舞”的意境。3、在飞天形象基础上融入时代的因素和科技――让“飞天”们在圆形旋转小舞台上起舞,配以俯拍的机位和华丽的天幕背景。美轮美奂地展现了飞天遨游太空的传统文化意境和人类梦想。这也是飞天形象在新时代的一种全新再现。

  壁画上的飞天之所以给人以飞翔之感,关键在于飘带。这比直接插上翅膀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体现了东方艺术含蓄、写意的独特魅力。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传世之作――《天女散花》就是我国国粹与敦煌伎乐两种艺术交融结合而成的一枝奇葩,也是飞天飘带得以创新的成功之作谈球吧体育。戏的重头在“去路”和“散花”两场,梅先生根据敦煌伎乐中飞天的形象设计了“绸舞”作为两场的主要舞段。他的绸舞与众不同,他运用手臂和手腕的巧劲把绸子舞得飘然转环如流风回雪。仿佛沉睡千年的“窟檐伎乐”夺壁而出,在酣畅淋漓中,一静一动都展现出飞天形象的美好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另一成功创新飞天飘带的佳作便是由著名导演陈维亚编舞,史演的独舞《飞天》,这一舞蹈成功的运用了24米长的彩带,主要采用我国传统的长绸舞技法,抓住长绸飞舞飘动的各个瞬间,体现各种流动的舞姿,给人以自由翱翔之感。并将飞天一千年六百多年前的美好形象再次展现给世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敦煌飞天的美好祥和。

  “飞天”的形象有着鲜明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特点,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舞蹈艺术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传承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共同努力,让敦煌飞天这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闪耀它最灿烂的光芒。

  [1]吴曼英、李才秀、刘恩伯.敦煌舞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HTML地图 网站地图